搜一搜:  桂林景点  海南旅游

万松书院特色特点

阅无尽 576

万松书院除了历史悠久外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爱情故事和书院造就了许多颇具名望的俊杰英才,从而成为了杭州一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古迹万松书院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名叫报恩寺。万松书院特色特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万松书院除了历史悠久外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爱情故事和书院造就了许多颇具名望的俊杰英才,从而成为了杭州一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古迹。万松书院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名叫报恩寺。寺内主要建筑有舞风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等。南宋时,寺院香火盛极一时。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苏东坡在杭任地方官时,曾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在与寺僧谈禅说理之余都留下了墨宝,被后人传为佳话。

1、万松书院特色特点

一进为仰圣门

仰圣门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高山仰止”取自司马迁《史记》。“仰圣”即表示人们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仰圣门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的礼仪之门。毓粹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毓粹,意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二进为明道堂

明道堂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现陈设工艺巨著《中国科举大观》。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和由义二学斋。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

三进为大成殿

即孔子祭祀处,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是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境界。大成殿陈列突出“颂圣”以颂扬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渊博文化。孔子像及四配享(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孔子行教图,分别是杏坛设教、读《易》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并设青铜祭器。殿前设曾唯和颜乐二碑亭,分立乾隆和康熙御题手迹复制碑。

2、万松书院特色特点

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北万松岭上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万松书院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明代王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读。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2001年7月,杭州市启动万松书院复建工程,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规划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书院主体建筑包括仰圣门、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阁等。其中毓秀阁原为接待各地访问学者的处所,现辟有\"梁祝书房\",展现梁祝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明道堂为书院讲堂,陈设展示中国历代科举文化。大成殿为祭祀孔子处,设有\"孔子行教图\"壁画。

为使万松书院能够完整地再现古代书院必备的藏书、祭祀、讲学三大功能,让游人对古代书院的教育形式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2004年杭州市政府又投资增建讲堂--正谊堂及部分服务配套设施,其建筑风格与室内陈设风格与原有建筑一脉相承,即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的风貌,又满足了现代旅游业的实际需求。增建部分已于2004年10月1日向游人开放。

2007年10月20日西博会开幕式晚会上,宣布了\"三评西湖十景\"的结果。万松书院被誉为万松书缘,成为新一代西湖十景之一 。

创办之初

创建初期,万松书院规模较大,主体建筑布局沿用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左边近山处有孔子殿。孔子殿系原报恩寺建筑,三开间,经修葺后焕然一新,是书院的祭祀场所。殿前有颜乐亭。高处建留月台和掬湖台。孔子殿右边,前有万松门,后有明道堂。堂为五开间,宽绰宏敞,为先生\"讲明经义\"的课堂。西廊两侧各有斋室五间,是师生们自习之所。

初期,万松书院内部的组织机构相对简单,招收童生、监生、举人三类生徒;聘用博学鸿儒为山长、品学兼优的贤士为教授;初步建立书院的学规和章程。

明代介绍

经过创办初期的摸索和实践,明代万松书院在不断扩建与重修中逐渐成为江浙一带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书院。

正德十六年(1521),侍御巡抚唐凤仪等人主持了万松书院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维修:增建石坊两座,整修加固原有建筑,扩建学生斋舍。重修后,书院规模宏大,一时成为杭州最大的书院。嘉靖四年(1525),在侍御潘景哲的倡导下,万松书院扩建楼居斋舍共36楹,添置祭田若干,又完备祭祀器具等,招收省内外优秀学子逾百名。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顾璘等人开山辟路,集资兴建振衣等三亭,使石林成为书院一景。

其后,万松书院因由官员创办,又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而遭受统治者的沉重打击。

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孙孟在废墟中重建万松书院,恢复明伦堂等主体建筑,并增建居仁、由义两斋。明万历年间,阁臣张居正废毁天下书院。幸而在大学士徐阶的支持下,浙江巡抚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为由,再三乞请,终使万松书院逃过一劫,为此改称为\"先贤祠\",虽名亡而实存。崇祯五至六年(1632--1633)间,终于在战乱中被毁。

《明史》记载,正德、嘉靖之际,学者们\"聚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当时,讲学之风在各书院中盛行一时。万松书院也因深受访问学者王守仁\"心学\"理论的影响,在办学上重视\"讲明义理\",主张学术争辩和交流;重视自学,提倡独立研讨,培养学生独立的治学能力;在德业上提倡相帮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进而高明光大\"。课程的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以充所善,养其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对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的的学习,提倡\"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源\"的求真务实的学风。至万历初年,统治阶级又重提程朱\"居敬穷理\"的思想理论,而将王守仁的理论斥为\"伪学盗名\",为迎合统治者,巡盐御史马应梦增建继道堂和穷理、居敬二斋。明末,书院渐被政府控制。在科举制度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然后挣个官位,光宗耀祖罢了。

万历初,孔子殿增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子像,祭祀活动由西安博士署派来的一名执事官主持。

明代统治者对于书院教育的政策经常变化,致使书院时兴时废。从嘉靖起,在朝廷的支持下,前后竟有五次废毁书院的举动。因此,自正德十六年(1521)至崇祯六年(1633)的百余年中,万松书院随着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跌宕起伏,经历了它荣辱盛衰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