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一搜:  桂林景点  海南旅游

高邮泰山庙的由来

阅无尽 655

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东岳庙(即泰山庙),因苏轼过高邮与本地乡贤秦观(秦少游)、孙觉、王巩会集于此,饮酒论文而得名,从此,这座本来依附东岳大帝神韵的庙台便独领风骚,历朝历代名人雅士纷纷登台,一瞻。高邮泰山庙的由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东岳庙(即泰山庙),因苏轼过高邮与本地乡贤秦观(秦少游)、孙觉、王巩会集于此,饮酒论文而得名,从此,这座本来依附东岳大帝神韵的庙台便独领风骚,历朝历代名人雅士纷纷登台,一瞻风采,并留下千古不朽的诗文。

1、高邮泰山庙的由来

泰山庙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是李守坚任住持时兴建的。

泰山庙原占地百余亩,其正门在现在的古文游台石牌坊前二十余米处(即大转盘中的高杆灯脚下),正门前是澄子河,向西直通到高邮城北门附近,在庙门正南的河面上用大块石圈起一道拱桥,桥面东西宽有四米多,南北长约五六米,是一道交通要道桥。桥东河面宽阔,桥西河面较狭,因通湖桥有大运河的水下来,桥西水位较高,故桥下水流湍急,船行到这里需倍加小心。

泰山庙正门前是高大的牌坊,上有匾大的“泰山庙”三个字,楷书,气势磅礴,功底深厚。传说这三个字是庙旁烧饼店的小伙计写的,写这三个字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那时市场上卖的都是草炉烧饼,烧饼炉子较高,炉膛分上下两截,上半截大些,是贴烧饼用的,下半截小些,是存火灰烤烧饼用的。炉的高低要便于做烧饼的师傅贴烧饼操作。贴烧饼前先用小麦秸秆将炉膛烧热,再用炉把子将炉膛四壁灰尘刷干净,才好贴满烧饼,由火灰将烧饼烤熟后,用火钳将烧饼一个个取出来销售。

炉把子形状和现在拖地面用的拖把一样,潮的有十来斤重,烧饼店的小伙计天天用它,并每天忙里偷闲地用炉把子在地上练习写大字,时间长了,练有一定的功夫。

李守坚住持为了在大牌坊上写“泰山庙”三个大字,特邀请城乡几位知名的墨客在牌坊前观察、议论怎么写?谁来写?大家都说:“字太大,比较难写。”烧饼店的小伙计听了说:“这有什么难处?”他顺手拿起炉把子蘸点水在地上写了“泰山庙”三个大字,众墨客看了很惊讶,心里都非常赞赏,又把李守坚找来细看,一致认为写得好,并要小伙计再写一遍,第二遍写得比第一遍更好,李守坚即派人买来十多张白纸,拼糊成三张匾大的纸,磨了一头盆墨汁,让小伙计写,只见小伙计不慌不忙仍用炉把子瞬间写成“泰山庙”三个大字,众墨客看了赞叹不已。李守坚住持高兴地给小伙计一个红封子,小伙计回到烧饼店拆开一看,封子里的银票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这三个大字由瓦工精心描刻在牌坊上,用红漆一涂,在数百米之外即看到,很是庄严气派,为庙宇增添了光彩。泰山庙建筑规划是按“船”形构思的,意思是:“普渡众生”。南至北主房共七进,第一进房子稍高些,喻为船头。大门两边有对石狮子,正厅中间供奉着大肚子弥勒佛,因身体太胖,只能坐着笑脸相迎众客。两边站着哼哈二将,意思是保卫安全,双目圆睁,审视过往行人。十八罗汉分列两边靠墙,姿态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