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一搜:  桂林景点  海南旅游

赤壁的自然特征

阅无尽 533

赤壁自然环境,(一)地 质,地质构造 ,赤壁市辖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坪大冶褶带上,跨2个四级单元(中伙铺-青峰以南为咸宁褶束,以北为梁子湖凹陷)历经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等多期。赤壁的自然特征?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自然环境

(一)地 质

1.地质构造

赤壁市辖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坪大冶褶带上,跨2个四级单元(中伙铺-青峰以南为咸宁褶束,以北为梁子湖凹陷)。历经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其中燕山运动形成的褶皱及断裂构成辖区内主体构造格局。

(1)褶皱

辖区内褶皱构造均形成于燕山早期,自北向南主要有高铁背斜、宝塔背斜、车埠倒转背斜、洪山-大庄王倒转向斜、斗门桥-望江楼倒转背斜、蒲圻倒转向斜、五洪山倒转背斜、荆泉山倒转向斜、随阳倒转向斜和方山倒转背斜,总体轴迹方向呈北东东向。

(2)断裂

主要发育北东东-近东西向及北东向两组。

北东东-近东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多处于褶皱轴部或翼部,与褶皱轴近平行,断面绝大多数南倾,多具压性特点。境内规模最大的断裂为咸宁-蒲圻断裂,断裂出露长约60千米,断裂具压性特点,为逆断层,倾向南-南南东。

北东向断裂:一般规模较小,多呈平行状成组出现。境内规模较大的发育有四条,延伸长度一般10~30千米,倾向南东-南东东,倾角中等至陡,断裂性质一般为压扭性,呈左行平移,造成褶皱构造轴线不连续,形成错动,最大断距可达3千米。

2.岩性状况

赤壁市境内岩浆岩分布零星,出露规模较小,多为隐伏岩体,主要沿咸宁-蒲圻断裂附近出露,主要有桐梓岭、蒲首山、黄茅山等岩体(脉),为燕山晚期侵入形成的花岗岩体。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桐梓岭岩体。该岩体位于赤壁市东1.5千米,岩体出露面积约1平方千米,主要岩体为花岗斑岩、斑状花岗闪长石,岩体侵位于二叠系茅口组-三叠系大冶组碳酸盐层中,产状近直立,略西倾,南北缘有分枝现象。在岩体内断裂破碎带、岩体边缘及接触变质带中见有铜、钼、钨矿化,具较好的找矿前景。

(二)地 貌

1.地貌特征

赤壁市属于鄂南残丘区,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自西南至东南一带偏高,西北至东北一带略低,形成自南向北倾斜;山地、丘陵、岗埠、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构成六山二水二分田的格局。南部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药姑山脉的老鸦尖、风打尖、金紫山诸峰自西向东连绵逶迤,与湖南省的临湘市、湖北省的崇阳县、咸安区形成天然的分界线。境内大小山丘200余座,最高为赵李桥境内的柘坪观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京广铁路沿线为海拔200米左右的岗地地带。北部滨江湖地区为海拔50米左右的冲积平原,最低处是西凉的聂家泉,海拔只有19.3米。

2.地貌分布

全市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域:西南起观音尖,东抵大竹山,长约62千米,宽1~3千米为丘陵地带。西起余家桥境内的中坝山,东至汀泗桥,东北抵西梁湖畔的御屏山,海拔高50~250米(个别在20米以下),系岗地平原地带,占全市版图面积50%以上。平原主要分布在赤壁镇、黄盖湖农场一带,面积约118平方千米。境内构造溶蚀地貌比较典型,由历次地质运动和长期地质淋溶,在岗地平原地带,各类型地貌交叉出现,高低悬殊,构成各种坡、岭、滩、冲、垄、畈等微域地形。志留纪页岩、砂岩构成的剥蚀地貌在全市境内交叉出现;而在陆水、皤河、汀泗河等河流两岸及长江南岸又多形成侵蚀堆积地貌。

(三) 山 脉

幕阜山脉、药姑山脉延伸到赤壁市,构成金紫山脉、随阳山脉两大支脉,陆水居中,为天然分界线。

1.金紫山脉

该山脉属药姑山脉的一大支脉。由塔佛岭进入市境后分为正脉和东西2脉。东脉为仙人坪,西脉以黄茅岭为主,该脉再延伸过茶庵岭为白鹿山,直至崩墈。正脉自笔架山过横岭坡、白石山,出汤团畈分2支:一支为五洪山、凤凰山等处;一支为蒲首山经天井山至马蹄湖、黄盖湖畔;右经王子山、芙蓉山抵大罗湖、小罗湖。大名山为蒲首山的远支,经九龙山至太平口后,左到老堵口大江边,右至赤壁山抵长江。

2.随阳山脉

该山脉主脉由幕阜山北麓的黄龙山经黄葛山入市境潘油岭、随阳山、葛仙山等山蜿蜒下趋,历小泉、大泉、漆坡、大凼的神仙岭过砂塘庵,折西为东塘的金鸡坪。

3.洞泉

赤壁境内,大多山地有泉洞,这是千万年地质作用的结果,是赤壁自然风光的组成部分。

(1)金紫山脉洞泉

茅山仙人洞:蒲圻办事处境内,黄茅尖南坡。原洞长500余米,平均宽2米,已崩塌淤塞,仅存洞口,进深6米,宽2米,高2米。此洞为清代邑人著名文人张开东读书、教学处。洞口原有一联:“采药仙归松石垒,读书人在云水间。”

莲花洞:赵李桥镇石珠山上。洞口东南向,洞分内外2厅,各高4米、宽4米、深6米,中隔一小洞口。外厅有倒悬钟乳石,状若莲花。洞内原供有观音像,洞外唐代建有石珠寺,明万历年间邑人魏说重建,已废。洞中尚存明、清碑石各1块。

(2)随阳山脉洞泉

穿山洞:宋家河境内,丁母山北。洞口面对张家坝水库,洞横腹穿山而过,前后见明。洞长600米、宽5米、高30余米。洞内石笋斑驳陆离,为石灰岩质。

竹山洞:市城区北15千米处,丁母山南麓,中伙铺镇花园村境内。洞顶山腰有裂缝,天光渗入,可照游人。洞口有泉水,相传春夏水盛之时,有大尾江鱼从洞中出。旧志载:“前洞去路,泉水可以注江,后泉来路,江水可以注泉。”宋诗人苏轼曾自武昌西山溯流到此,在入洞数步处题有“游泉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