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一搜:  桂林景点  海南旅游

陈布雷读书经历

阅无尽 763

他是蒋介石的文胆,因为出众的文字功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蒋介石所赏识,一度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部副部长等要职1948年,眼看自己效忠的国民党政权就要失败,他向。陈布雷读书经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他是蒋介石的文胆,因为出众的文字功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蒋介石所赏识,一度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部副部长等要职。1948年,眼看自己效忠的国民党政权就要失败,他向蒋介石大胆进言,要求三大家族捐献财产充做军费,被蒋介石反唇相讥,羞愤自尽。这位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的国民党要人就是陈布雷。

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出生,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浙江慈溪人。

陈布雷家境优越,故而从小就进入学习读书。1911年以第四名的成绩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进入上海《天铎报》当记者,以布雷的笔名发表时事文章,拥护辛亥革命,反对帝制,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

1927年,他与潘公展同至南昌见蒋介石,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便转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1928年,陈布雷辞去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职,赴上海任《时事周报》总主笔,创办《新生命月刊》。

1929年6月,陈布雷随蒋介石赴北平。1929年8月至1934年4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其间,1930年曾赴南京任国民党教育部次长)。1934年5月任国民党军委会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1936年至1945年,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1946年任国府委员。1947年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陈布雷以其出色的文字功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赢得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尊敬,被称为“国民党第一支笔”。陈布雷正直清廉、秉公无私。周总理曾说:“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非常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1948年11月,国民党的大溃败已成定局。有识之士都知道国民党的覆没已经不可避免。陈布雷忧心忡忡的求见蒋介石,说了一番掏心窝的话。陈布雷对蒋介石说:“世人皆知三大家族(孔祥熙、宋子文、陈立夫三大家族)在战争期间大发国难财,如今国难当头,委座是否让其捐献家财于充军用,则国家还有一丝希望!”

蒋介石听了陈布雷这番话,一时怒从心起,反唇相讥道:“布雷先生连自己家的人都管不住,还如何谈论国家大事?”

蒋介石此言,乃是暗指陈布雷的女儿陈琏,她于1939年秘密入党,1947年9月,陈琏夫妻案发被捕,押解南京关押。陈布雷经过疏通关系,将女儿保释了出来。

此事对于忠心于国民党的陈布雷来说,是一个“伤疤”。

陈布雷听后一言不发,告辞回家,于1948年11月13日服安眠药自杀,终年58岁。

陈布雷是个非常爱面子的文人,没有一般政客那点花花肠子。见自己一片苦心,换来的却是蒋介石的羞辱,故而以自尽这种极端方式来表达其对国民党的忠诚。只是陈布雷永远都不会明白,他所以死效忠的国民党当局,早已病入膏肓,没有救了。

陈布雷死后,蒋介石颇有些后悔,让记者撰文称陈布雷是因为忧于国事,自杀殉国。

1、陈布雷读书经历

一`、1890年,陈布雷出生在浙江省慈溪县的一个耕读世家,父亲按照宗族的传统,给他起名陈训恩。“布雷”是他日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笔名。

从此,这个“恪守古训、不负恩泽”的人,一生即没有负父恩、也没有负“皇恩”,唯独辜负了自己。

在父亲的严厉督促下,陈布雷5岁就开始读书,他的启蒙老师——陈屹怀,是个思想激进,有着游侠气质的进步青年。

在浓重的儒家氛围中,陈布雷一边学习礼仪和规矩,一边跟着陈屹怀博览群书。

在陈布雷出生与成长的时代,大清王朝已经进入了垂死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正在暗暗滋长,在陈屹怀的引导下,各种新思想,新风气也在激荡着陈布雷的心。

13岁时,他被陈屹怀安排到董氏馆学习,董氏馆浓烈的革命氛围,让陈布雷眼界大开,对政治有着明显参与意识的他,居然在董氏馆秘密创了“革命党”。

是做乱党,还是做忠臣?是做礼学童子,还是做个革命党徒?少年陈布雷在这种纠结中左右摇摆。

第一次童子试,为了表示对八股文的抗议,陈布雷胡乱应试,考了全乡最后一名。

这一仗的惨败,让陈布雷的父亲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看到父亲伤心动怒,陈布雷心如刀绞,决定一雪前耻。

在接下来的府试上,陈布雷以第一名的成绩名列榜首,全乡为之震动,从名列孙山到独占鳌头,他只用了一个月。

宁波府试无疑是完美的,这也激发了他成为政论家的欲望;但对他来说,无疑也是一次思想的倒退。

革命与保守,激进与传统,这两种人格,最终成为了陈布雷一生都摆脱不掉的精神冲突。

二、难以摆脱命运的捉弄

1910年秋,大清王朝已经走到崩溃的边缘,还在浙江高等学校学习的陈布雷,受革命者的感染,毅然剪去了发辫。

但是想到百善孝为先的祖训,为了不让父亲难过,他给自己做了一条假辫子,每次回家的时候都会戴上。

他就这样一边做着为革命奔走呼号的激进分子,一边在伦理道德上恪守着传统与懦弱。

在老师陈屹怀的介绍下,从浙高毕业的陈布雷成了《天铎报》的编辑,正式以“布雷”的笔名发表思想进步的时评。

说起“布雷”的名字,是因为他小时候胖乎乎的,脸颊圆圆的,同学给他起外号儿叫“面包”,而面包的英文就是“Bread”。

这个极富童趣的笔名,与他严谨成熟的风格很不相衬,但这也同样说明了他在人格上的两极化。

他那颗稚嫩的童心,从小就被伤感和凄清的思绪掩盖了,只是偶尔在他的生命里闪烁。

在做编辑时,陈布雷的文风铿锵有力,语言激越,极富感染力,时而幽默诙谐,时而辛辣讽刺,总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但他也同样有着年轻人都避免不了的缺点——锋芒毕露。

民国元年2月,陈布雷在武昌举义的宣传方针上,与骑墙派李总编产生了意见分歧。

陈布雷既不想妥协,也不懂得明哲保身,最终被李总编记恨,找了个由头将他逐出了《天铎报》。

受挫之后的陈布雷,想到了上学深造,他深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自己的知识又明显的贫乏。

但他的愿望再次被父亲打入了冷宫,别说出国留学,就是投考北京大学都不允许,理由很简单:“父亲多病,汝为长子,不能远离。”

之后不久,父亲就病故了,作为长兄的陈布雷,不得不挑起教养弟妹的责任,岂料,在30岁那年,爱妻杨宏农也不幸离世,一连串的打击几乎要将他摧垮。

古人说“哀极则不伤,恨极则不怒”,经历了大痛苦的陈布雷,在伤口稍稍平复之后,就开始思考今后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