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一搜:  桂林景点  海南旅游

塞罕坝的历史由来

阅无尽 116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处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清朝康熙皇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塞罕坝的历史由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处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清朝康熙皇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塞罕坝成为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场厅志》曾记载,此地“落叶松万株成林,望之如一线,游骑蚁行,寸人豆马,不足拟之”。

但是,清朝末期,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亏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几乎荡然无存。

历史的发展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语重心长地指出:“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塞罕坝人就是肩负着使命感开始创业的。新中国成立时,由于连年战争,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当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有8.6%。新中国一成立就开始关注祖国的荒山荒地。1956年3月,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有计划地绿化这些荒山荒地,从而实现绿化祖国的伟大目标,时刻萦绕在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心头。

20世纪60年代初,风沙紧逼北京城。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仅有180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而北京的平均海拔仅40多米。有专家形象地指出,对于北京“如果这个沙源阻挡不住,就相当于站在屋顶上向院子里扬沙子”。塞罕坝恰好处在那个能挡沙子的特殊地理位置上。如果说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所处的华北平原之间隔着一道门的话,那么,塞罕坝就是那道门的门栓。

为了破解风沙南侵的困境,1961年10月,塞罕坝已是冰天雪地,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同志率专家组来到这里。“尘沙飞舞烂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他骑着马在塞罕坝荒凉的高岭台地上考察了三天,拿到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刘琨同志说:“共产党为老百姓谋福利,就得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专家组认为,这种状况必须全力遏阻、尽快改变,否则首都早晚被黄沙吞没。防沙防风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塞罕坝种树固土,把森林恢复起来,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阻挡风沙的南侵。

在当时我国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国家决心拨出一笔巨资,在河北北部开展大规模的防沙造林。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等荒漠化严重的地方筹建五个大型机械化林场,以弧线方式构筑一道保卫北京、造林固土的绿色屏障。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55年来,一代代塞罕坝林场干部职工艰苦奋斗,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人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生态建设重任。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提高到80%。塞罕坝林场的林木总蓄积量,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了近30倍。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12条漂亮的“绿丝巾”。塞罕坝三代人的青春和岁月,终于还清了人类百年间欠下的这笔生态账。

塞罕坝人用双手艰辛种下的这片百万亩波澜壮阔、郁郁葱葱的人造森林,犹如一只奋飞的雄鹰,用两只巨大的翅膀牢牢扼守着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并与河北承德、张家口一带的防护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雄伟的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